学派介绍

精神分析行知学派情况说明 一、学派简介 精神分析行知学派(Ecole psychanalytique du S […]

精神分析行知学派情况说明

一、学派简介

精神分析行知学派(Ecole psychanalytique du Savoir-y-faire)于2019年10月24日至27日召开的 “精神分析行知学派(EPS)成立仪式暨第四届广州中法精神分析研讨会”上正式成立,是广州市心理卫生协会下设组织暂不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

学派是自发自律、自组织的专业人士团体,以留法拉康派分析家及国内各地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从业者为中坚力量;致力于推动精神分析话语在中国的发展与传播;力求通过为专业人士、感兴趣者,以及困难人群提供必要帮助来为我国的心理健康事业添砖加瓦。

现设有8个部门:教学组、临床组、编译组、宣传组、成员组、卡特尔组、宣传组、秘书组。

 

二、学派现有事务简述

1、拉康派理论教学

自2020年1月以来,学派每年分两学期开设精神分析理论教学课程。

主要教学人员有(按字母排序):

安静 巴黎大学儿童青少年临床精神分析与精神病理学硕士在读,圣安娜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中心、伊拉斯谟精神专科医院实习心理师。二级心理咨询师。
陈劲骁 高校教师,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与精神病理学博士。
方露茜 巴黎开业精神分析师,巴黎八大精神分析学硕士,雷恩二大临床心理学硕士。
高杰 精神分析实践者,四川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硕士。
何逸飞 精神分析实践者,四川大学精神分析硕士,巴黎八大精神分析硕士。
鞠睿 巴黎开业精神分析师,四川大学精神分析方向硕士,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硕士,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博士。
李新雨 精神分析家。
刘洋 青年精神分析家。
骆桂莲 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硕士。
潘恒 法国EPFCL协会精神分析师,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与精神病理学博士,广州市惠爱医院临床心理科精神分析治疗师。
谭羽辰 精神分析实践者,四川大学精神分析硕士,巴黎七大精神分析与跨学科研究硕士,巴黎七大精神分析与精神病理学博士在读。
王润晨曦 精神分析实践者,巴黎七大精神分析与精神病理学专业博士在读,巴黎七大精神分析专业硕士,Babillo接待人员。
王雪莲 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硕士,巴黎第七大学精神病理学博士在读。
吴张彰 精神分析实践者,四川大学精神分析硕士,巴黎八大精神分析硕士在读。
徐雅珺 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硕士,艺术项目《一个人的社会》发起人之一,从事精神分析与当代中国的研究。
余一文 伦敦现代欧洲哲学研究所(CRMEP)硕士,华南师大-京都大学联合培养精神分析与法国哲学博士在读。
俞盛宙 哲学博士。
袁梦蝶 精神分析实践者,四川大学精神分析硕士,巴黎八大精神分析硕士在读。
张涛 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硕士,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博士。
Luc Faucher(吕克·弗雪) 精神科医生,精神分析家,巴黎圣安娜医院精神分析部门主任。
Mathias Gorog(马蒂亚斯·格罗格) 法国拉康领域论坛成员,儿童精神科医生,巴黎圣安娜医院青少年部门主任。

 

部分课程如下:

2020年上半年:

基础研讨班:弗洛伊德与拉康词条;

主题讨论班:阅读拉康讨论班II(《弗洛伊德理论与精神分析技术中的自我》)上;

专题研讨班:女性问题;拉康理论中的时间性问题。

 

2020年下半年:

基础研讨班:弗洛伊德与拉康词条;

主题讨论班:阅读拉康讨论班II(《弗洛伊德理论与精神分析技术中的自我》)中;主题讨论班:阅读拉康讨论班I(《弗洛伊德的技术论》)上;

专题研讨班:疑病症研讨班;女性问题;反哲学与突破极限——拉康欲望伦理学批判;现象精神病学导论(上)。

 

2021年上半年:

基础研讨班:弗洛伊德与拉康词条;

主题讨论班:阅读拉康讨论班II(《弗洛伊德理论与精神分析技术中的自我》)下;主题讨论班:阅读拉康讨论班I(《弗洛伊德的技术论》)下;

专题研讨班: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分析——从客体到主体;女性主体空间下的女性性、女性享乐与圣状;现象精神病学导论(下)。

 

2021年下半年:

基础研讨班:弗洛伊德与拉康词条;

主题讨论班:阅读拉康讨论班III(《精神病》)上;

专题研讨班:强迫症结构中的五个关键问题;解释的技与艺(上);哲学与精神分析——《反俄狄浦斯研究》(上);拉康著作集选读《阳具的意义》;精神分析与精神病——两个密不可分的领域(上);青少年及其分身。

 

2022年上半年:

基础研讨班:弗洛伊德与拉康词条;

主题讨论班:阅读拉康讨论班III(《精神病》)中;

专题研讨班:哲学与精神分析——《反俄狄浦斯研究》(下);解释的技与艺(下);梦的临床;儿童精神分析;精神分析与精神病——两个密不可分的领域(下);青少年及其分身;

 

2、精神分析理论译介

现有精神分析汉译者多为心理学研究者、外语学者,由于缺乏理论背景和分析经验,译文多有偏颇。在这个大背景下,学派成立之初就确立了编译组-编委会的架构,旨在以精神分析的立场向中文读者提供可靠的精神分析汉译作品,由此推广精神分析的话语,并对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一定的推动。

目前学派收入几乎全部来自“理论教学”,除支付教学人员课时费用外,大部分投入到了翻译事业:译者报酬、版权费、发行费等。

现有签约作品如下,“出版中”的作品已向出版社交稿,即将公开发行;“翻译中”的作品已和出版社签约,此处罗列书目均即将交稿。

1.乔伊·多尔(Joël Dor),《临床拉康》(出版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译者:吴张彰

  1. 2. 布鲁斯芬克(Bruce Fink),《弗洛伊德技术基础》(出版中),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译者:班立国
  2. 3. 布鲁斯芬克(Bruce Fink),《拉康临床导论》(出版中),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译者:张慧强
  3. 4. 布鲁斯芬克(Bruce Fink),《拉康临床技术基础》(出版中),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译者:张慧强
  4. 5.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梦的解析》(翻译中),东方出版中心,译者:吴张彰
  5. 6.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精神分析五讲+精神分析运动史+精神分析纲要》(翻译中),东方出版中心,译者:何逸飞
  6. 7.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翻译中),东方出版社,译者:谭羽辰
  7. 达利安·里德(Darian Leader),《新的黑色:哀悼,忧郁和抑郁症》(翻译中),译者:王婧
  8. 克莱特·索莱尔(Colette Soler),《拉康派论情感》(翻译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译者:吴张彰

除书籍外,还有若干外语精神分析文章汉译发表在“精神分析行知学派”微信公众号。

 

3、社会实践

在拉康对自己学派的设计中,也透露着对精神分析应用的追求。沿用这一设计,精神分析行知学派在2020年8月与广东省武江监狱和昆明言在心理咨询公司合作开办了两个实践基地,2020年11月又和厦门松果屋父母儿童接待中心合作开办了实践基地,后续又有若干社会机构向学派提出了合办实践基地的请求。学派希望通过实践基地,切实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方便。

1.广东省武江监狱

在司法系统开展临床与理论研究工作意义重大。拉康本人的博士论文以及关于帕品姐妹的文章无不表明拉康派对犯罪心理学的关注。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令(第79号)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明确写入了关于“心理矫治”的条目,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疾病治疗等。

在武江监狱建立实践基地后,学派的潘恒老师为干警们开展了涉及 “二联妄想”“攻击和嫉妒行为”的两次讲座,并开展了临床演示。

临床演示是拉康派精神分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江监狱的临床演示对鉴于工作人员推广了拉康派的精神分析诊断和干预方式。与行知学派对接的干警目前正致力于在广东省内监狱系统推广精神分析。

据悉,广东省监狱系统发文表达了对心理矫治科室的重视,这或将是该实践基地进一步推广精神分析临床的契机。

2.昆明言在心理

言在心里由行知学派的几位创始成员创立,与当地医院精神科、临床心理科、心理服务机构和高校等保持着紧密联系,为医生、学生、专业人士等提供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指导。

其中包括:

(1)临床见习,以旁听分析的方式展开,见习者记录自己在分析家工作中听到的内容,并在个案结束后讨论,四人一组。

(2)案例研讨,由不同的咨询师呈报个案,没有个案的学生可以提问但不能报告个案。此外,研究生在课余组成读书小组,研读拉康派精神分析临床著作。

言在心理通过这些活动吸引到了当地的学生和专业人士。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精神病学方向的研究生,昆明红会医院、工人医院的医生,以及当地心理机构的从业人员……通过学习拉康派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来服务受助者的专业人士越来越多,正逐步形成小范围的拉康派生态。

 

3.厦门松果屋

厦门松果屋父母儿童接待中心,成立于2017年5月,主要接待0-3岁儿童及其家长,为4-12岁儿童开设发展团体,也为父母开设支持团体、公益沙龙等;受当地电台邀请,每周固定时段开设亲子栏目。

学派作为专业团体,为松果屋提供精神分析训练、理论培训、个人督导等。

目前松果屋成为了属地街道的服务提供机构,将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属地家庭和儿童提供发展团体、亲子团体、心理治疗等服务。

 

4、临床研讨

精神分析行知学派2021年8决定推出临床研讨班,为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从业者提供来自拉康派的支持。

参照拉康的“通过制度”,一名临床实践者呈报个案材料,并向另一名训练水平相当的同行(即渡者)讲述个案。渡者再向临床研讨班转述个案。由于是网络进行,两名实践者可以就研讨班上遇到的问题进行即时的私密沟通。沟通结果同样由渡者转述。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临床实践者的隐私。学派临床组有8名分析员决定参与临床研讨班。他们被随机分成四组。由于研讨班是2次/月,四次之后,将再次随机分组。

临床研讨是精神分析行知学派提供的临床训练,而非督导。

 

5、卡特尔小组

学派2020年初发起了“卡特尔小组”的活动形式。

“卡特尔”是拉康在1964年针对其学派的建立而提出的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机制,主要的目的在于推动精神分析思想的制作,促进分析经验与分析知识的扭结,以及传递精神分析的话语。

在1964年的经验化设想中,拉康提出一个卡特尔的组建需要由至少三个人、最多五个人而构成,四个人是其最合适的人数。继而,在其1980年的形式化界定中,他又明确指出相互选择的四个人围绕“加一”的联合是卡特尔最具稳定性的结构。此后,在世界范围内运作的绝大多数卡特尔皆遵循的是“4+1”的结构,行知学派也将以此作为卡特尔运作的基本参照。卡特尔小组的会面频率和工作节奏由组员们自行商议决定,其组员将在学派里以“卡特尔工作者”的身份来命名。

“加一”由卡特尔成员们共同选择并自行联系,其存在的功能是保证小组内的工作朝向其指定的目标,同时监督事业的内部效果并促进其制作。此外,“加一”也同样联系着学派,因为是由他在负责在卡特尔与学派之间建立沟通,也是他在促使每位卡特尔工作者在学派中宣告其工作的成果。

卡特尔的工作成果必须是每个人独特的产物,而非是集体的产物。换言之,其产出遵循的是每个人基于自身经验来制作知识的差异性原则,而非围绕“绝对知识”而达成共识的一致性原则。

学派每季度组织一次“卡特尔学习日”,卡特尔工作者分享各自的独特产物。成果可以在EPS-精神分析行知学派的个人空间_哔哩哔哩_bilibili查看。

 

6、外密活动

“外密”是拉康派的一个文字游戏,是相对于“私密”而言的,就如同圆环的重心在圆环之外,许多事物,包括精神分析,重心也在自身之外。在这个术语的指导下,拉康派精神分析家十分注重与各界人士的交流,以求从精神分析之外汲取养分。

拉康本人就和其他领域的人士过从甚密,也多次邀请哲学家、数学家、医生、语言学家等参加他自己的研讨班,并参考他们的意见来展开自己的教学——足见拉康派精神分析理论本就极具“外密性”。

行知学派是一个精神分析学派,自成立以来,一直在尝试各种外密研讨,嘉宾包括但不限于其他流派精神分析家、作家、数学家、建筑师、行为艺术家、宗教研究者、性少数研究者、ACG爱好者、画家、音乐家、历史学研究者、中医师、先锋艺术研究者……

相关活动可在EPS-精神分析行知学派的个人空间_哔哩哔哩_bilibili查看。

 

7、成员活动

 

 

三、学派愿景

1、传递精神分析话语

学派希望向广泛受众、专业人士、非专业人士传递精神分析的话语。

  1. 1. 文献翻译

如第二部分第2点所述,尽管国内已有弗洛伊德、拉康等前人作品译稿若干,然而译者多不是学习精神分析出身,译文与精神分析理论相去甚远之处不甚枚举。在这个前提下,可以说,国内可靠的精神分析文献十分稀缺。

精神分析中有许多反直觉的论断,如“幼儿性欲”“多形倒错”,不过文本是自洽的。但如果站在精神分析立场对照一些现有译本和外文版本,不难发现,不少译者是带着对精神分析的偏见和无知,翻译出了仅仅合乎语法的句子。这样的文本难免让本就反直觉的一些论断显得荒谬不堪且让清晰之处变得晦涩难懂——读者本可能成为精神分析的拥护者,尝试了解后却敬而远之。

由于可靠文献的稀缺,各界对精神分析不乏基于偏颇译文的偏见,偏见和忽视使得精神分析理论的传播渠道极大受限,导致精神分析作为临床技术和研究方法的价值未能受到应有重视。

行知学派的立场是:“文所以载道也”,译介精神分析文献是为了说明道理,而不是制造阅读障碍。学派既然无法让广大对精神分析的人士拥有阅读元典的能力,至少可以集结一帮可信的精神分析实践者,为大家提供可靠的汉译精神分析文献。

有了广泛的读者,才有更多交流的可能性。

2.学术会议

二零一五年十月底,国内第一所精神病专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举办了第一届中法精神分析研讨会。在这次大会上,首次引入了对于拉康派精神分析家的训练来说极为关键的临床演示。在两年后的二零一七年中法会议上,该院临床心理科与法国巴黎圣安娜医院精神分析住院部(L’institut hospitalier de psychanalyse de Sainte Anne)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在二零一九年的中法会议上,广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的精神分析专委会暨精神分析行知学派(EPS)正式成立。

可见,行知学派是在中法精神分析学术交流的基础之上一步步成立的,学术是学派的立身之本;另一方面,学派是在医院和心理卫生协会的框架下成立的,在纯学术研究之外,还带有极强的临床属性。

因此学派不仅希望通过译介精神分析文献来向广大受众及潜在受众传递精神分析,更希望团结专业人士,以实现临床实践、理论研究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很遗憾,受疫情影响,“中法精神分析研讨会”被迫停摆。但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2021年11月,行知学派和广州市心理卫生协会、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临床心理科共同举办了一场线上的“九国精神分析研讨会”,来自哥伦比亚、土耳其、罗马尼亚、希腊、西班牙、意大利、法国、波兰以及我国的精神分析家们齐聚一堂,探讨了当下社会人们面临的精神危机,以及诸多经典临床问题。

行知学派仍将继续开展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活动,为从业者们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以使他们能更顺利地应对社会各界来访者的心理危机。

3.“外密”活动

参看第二部分,第6点。

如果精神分析在将来会拥有一个中国学派,那这个学派必定诞生字中国各界人士的辛勤灌溉。

 

2、公益教学

目前学派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拉康派理论教学”,费用最初是2300元(学生1600元)一学期,现为2500元(学生1800元)一学期。除支付教员报酬之外,绝大部分收入均投入到了书籍出版当中。以教学为学术资料的产出提供资金,以产出的学术资料反哺教学,这是学派希望看到的良性循环。

比对国内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培训课程,行知学派的费用极低。我们不希望用高昂的价格把爱好者和困难人士拒之门外,让精神分析知识成为部分人的专利。但费用是一个客观的门槛,的确会让一部分真正有需要的人无法触及。因此学派教学组在成立之初就立下了一个愿景:有朝一日一定要实现教学的公益化,以免费的形式向公众传递精神分析。如果能有更多人对精神分析有所了解,那么他们在自己或身边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更容易有所察觉,在需要帮助时也更知道如何去做。

 

3、推广精神分析临床

以前,人们会在一个地方待上一生,流放——背井离乡——是仅次于死刑的可怕刑罚;讲究传承,父辈的手艺一点点传给孩子;重视功名,赶考的路甚至从少年走到白头……而今,上千公里的人口流动已是稀松平常;职业不再是代代传承的事业,一个月换几份工作也不罕见;升学的年份已经按学制划定,正常情况下,每个年龄段都会有相应的身份……

近代以来,社会的加速越来越明显,但在进化的尺度上来看,人类的身心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因此,如今需要心理干预的人士越来越多,他们主诉的痛苦可能在“正常人”眼里稀松平常,可对他们而言,痛苦是实实在在的。

从学派实践基地及学员的反馈来看,各个地方虽然都比较重视心理干预,但相对更青睐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正念、内观、原生艺术治疗等流派,精神分析反倒是支流。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是,精神分析需要时间——可现代人最缺时间。

慢下来,是应对加速的一则方法。在学派的愿景里,第一条就是传递精神分析的话语,让大家对精神分析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毕竟要让一个嫌短视频都太长的现代人为了从未耳闻的“精神分析”付出宝贵的时间,几乎绝无可能。大众听说过精神分析,知道精神分析能帮助自己,才会愿意为精神分析,当然也是为自己,付出时间。不过,学派的一些分析家,如张涛博士,也在探索精神分析的短程治疗。精神分析并非与社会割裂的,也需要在社会的演进中有所发展。

但我国目前拥有精神分析文凭的从业者仅百余人,即便困难人士想要寻求分析治疗,也难以找到分析家。因此,学派的愿景里的第二条就是公益教学。教学是因为,虽然学习精神分析出身的人士不多,但学派可以尽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专业人士(如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人士)有可能借助精神分析的方法论来工作。而之所以要让教学公益化(仅收取象征性的费用甚至免费),则因为许多困难人士在收入方面比较窘迫,学派不能将他们拒之门外。虽然精神分析家通过这份工作维生,但自弗洛伊德、拉康以来,精神分析家一直有着保留一定低价和免费席位的传统。当然,付费是必要的治疗手段,而对于难以付费的人,这个费用可以是象征性的,比如一朵花、一首诗、一幅画。

人们知道有精神分析,才可能选择精神分析;想选择精神分析且找得到合适的分析家,才可能有精神分析的临床。即只有尽力做到精神分析话语的传递以及公益教学,才能实现精神分析临床的推广。